0755-33616813
时间:2021/03/02 点击量:0
让防爆摄像头、防爆摄像机行业走向正规化
爆炸性混合物普遍存在于煤炭瓦斯、石油、化工、纺织、粮食加工、军工等行业的生产、加工、储运等场所,如发生爆炸则危害极大。目前国内防爆监控摄像机厂家良莠不齐。有部分厂家甚至大胆到篡改防爆证书,还有的厂家无证生产。对于当前国内防爆摄像机行业的乱局,希望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尽快出面整顿。这毕竟关系到国家人民生产生产安全的头等大事。随着安防产业行业化进程的加快,安防监控产品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一些爆炸性危险场所。许多安防企业先后开始生产防爆型安防产品。生产防爆云台、防爆防护罩、一体化防爆转台的企业和外资企业,自称能够生产防爆型摄像机及其关键部件的厂家将达到100家以上。可是仔细一看,问题不少,这里面大部分的厂家并不具备防爆电子产品生产资质,许多所谓的防爆产品也没有产品防爆合格证。由此看来,防爆安防产品市场相当混乱,如果这样的“防爆产品”大量进入市场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防爆摄像头
防爆安防产品市场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许多企业“无证”生产。由于防爆电气设备涉及人身及财产安全,2001年4月29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下发了国质检函[2001]28号:《关于防爆电气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指出,国家继续对防爆电气产品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国家设立“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防爆电气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部”。审查部设在国家防爆电气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承担防爆电气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有关事宜。 《行政许可法》实施之后,2007年12月7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印发了2007年第174号文件:《关于公布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管理的产品目录的公告》,国家继续对防爆电气产品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防爆电气设备必须有防爆合格证,生产单位要有防爆电气产品生产许可证。公告的附件——“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管理的产品目录”中共有66种产品列入,其中第11项就是防爆电气产品。而从我们数据库中的资料来看,生产防爆型摄像机及防爆摄像机部件的厂家中大多数,甚至是绝大多数没有获得防爆电气产品生产许可证。大多数型号的防爆型摄像机也没有防爆合格证。
人们采取了多种技术方法,防止爆炸危险性环境形成及爆炸物的爆炸。因此,每一款防爆产品都应当标注或者说明其防爆的类型。根据GB3836《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标准的要求,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标志内容包括:防爆型式+设备类别+(气体组别)+温度组别。如电气设备为II类隔爆型,气体组别为B组,温度组别为T3,则防爆标志为:ExdIIBT3。根据GB 12476《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标准的要求,对于粉尘防爆电气设备其防爆标志内容包括:防爆型式+可燃性粉尘环境分区+温度组别,如可用于21区的A型设备,最高表面温度 T A为170 ℃,其防爆标志为:DIP A21 TA170 ℃或者DIP A21TA,T 3。而我们从相关企业公布的防爆产品说明与技术指标中绝大部分防爆摄像机都没有防爆类型、防爆标志这一关键指标的介绍。如果这种所谓的防爆产品连防爆类型、使用的危险环境等级、使用条件都不清楚,我们怎么能放心安装和使用这种涉及安全的防爆产品呢? 一些生产防爆云台、防爆防护罩、一体化防爆转台的企业也在向摄像机生产厂、安防工程商推销他们的防爆产品,仿佛只要把摄像机装入防爆防护罩加上防爆云台就可以作为防爆摄像机销售与使用。其实,这样组装的“防爆摄像机”仍然属于“无证”生产,其产品也不等于拥有防爆合格证。我认为采用具有合格资质厂家生产的,拥有防爆合格证的防爆防护罩和防爆云台作为防爆摄像机的关键部件可以加快防爆摄像机的研发进度,但该产品仍要送检取得防爆合格证,生产企业也要获得防爆电气产品生产许可证。
需要指出的是,无证生产已属于违法,非法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防爆电器产品会给用户带来巨大的风险。据有关方面统计,大约一半的爆炸事故是由于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不合格造成的,万一由于使用不合法、不合格的“防爆电器产品”造成事故,不仅生产商、经销商和工程商要负经济和刑事责任,就是用户也难逃脱渎职或玩忽职守的责罚。
最近,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小型及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税收、财政政策和措施,旨在改善小型及微型企业融资环境,减少融资成本,减轻小型及微型企业税费负担。这一系列措施再加上企业自身的努力,将促进小型及微型企业早日摆脱目前的困境。透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通过支持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督促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进行改革达到间接支持中小以及微型企业。同时进一步细化对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差异化监管。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金融融资环境,进一步拓宽小型微型企业融资渠道。另外通过清理纠正金融服务不合理收费。使中小企业从银行,金融机构更加容易筹措到资金,减轻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不必要消耗,降低融资成本。通过这一措施可以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在经营成本上的支出,达到给企业减负的目标。
国家通过这一系列的金融、税收、财政措施,进一步加大了对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能够吸纳就业的科技、服务和加工业等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引导和帮助了小型微型企业达到稳健经营、增强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的目的。